小龙女继续说道孙权死后东吴在实际上已经没有能统筹全局的人物
公元252年,吴国的一代雄主孙权病死,年仅9岁的孙亮继位。年幼的国主无法独自处理朝政,于是权臣与宗亲们,围绕着辅政权力展开了血腥的政治斗争。
公元253年,首任辅理大臣诸葛恪因北伐失败而失势,权臣势力被宗亲孙峻取而代之。孙峻死后其弟孙琳执政,但却与逐渐长大的国主孙亮,产生矛盾。年轻的国主,准备联合卫将军全尚将孙琳诛灭。孙琳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出兵攻击全尚,顺便废黜了孙亮。
此后,孙权的第6个儿子孙休登上了吴国大位。知道自己并不安全的孙休,在继位后立刻将孙琳铲除,结束了孙吴政权交接的动荡局势。然而这却仅仅只是孙吴危机的开始。被后世学者称为吴国中兴之主的孙休,不过是在为动荡的东南局势,拖延时间。
公元264年,在位不到10年的孙休病死。西面的蜀国则为北方的曹魏所灭。就是在吴国内部,也有交趾郡的郡吏吕兴的地方叛乱。在吴国内忧外患之际,朝廷上下决定立一位年纪较大的国主来度过危机,他们将目光盯向了废太子孙和的儿子孙皓。原以为能够迎来一位稳健治国的国主的朝廷重臣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拥立了一个恶魔为君。
名声极差的吴主孙皓
孙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暴君。他贪恋酒色且残暴无比,大臣、王族乃至身边的宫女无不备受其虐杀欺辱。更为要命的是他任用奸佞而迫害良臣,致使吴国上下人人忧恐,大臣大将无所亲信。
政治上的混乱和国主的无能,直接导致了东吴防卫力量的松懈。公元270年,主持长江中上游防御事务的陆抗上书,请求增加3万精兵巩固吴国西侧要地西陵的防御。这个合情合理的要求,却被孙皓无视。当新建立的西晋,派益州刺史在长江上游修造舰船时。吴国的建平太守吾彦要求加强建平防守,准备抵抗西晋即将发动的进攻。这个请求同样被孙皓无视。
蜀汉灭亡后吴国在实际上已经处于独木难支的状态
蓄势待发的新朝
刚刚继承大统的晋武帝
相比国内一片混乱又疏于防备的吴国,北方新建立的西晋就完全不同。
公元265年,已在2年前灭亡蜀国的曹魏政权,被权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取了皇位。魏元帝曹奂被迫禅让,曹魏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司马家族的西晋王朝。三国时代,正式进入了倒计时。
建国后的西晋并没有因为此前的篡位而内部动荡,晋武帝司马炎更是励精图治。他一面以怀柔的策略安抚蜀国遗老遗少,减少征服带来的矛盾。一面安排能臣强将羊祜、卫瓘、司马伷到荆州-临淄-徐州等军镇要处,准备南征东吴。
在这些人中,又以羊祜最为积极。他镇守荆州时修缮盔甲、训练士卒、积极备战,还用计谋使吴国解除了距离襄阳700多里的石城守卫。这使晋军得以解放一半的士卒用于屯田,收获了可以供应10年的储备粮。不但如此,他还制定了由长江上游顺流而下攻吴的策略,献给晋武帝。晋武帝满意地采纳了他的意见,让本该回京的益州刺史王濬继续留任备办舟船、训练水师。
西晋军队的兵俑
王濬也是不负使命,所造舟船数量繁多且质量高超。在这些新造战船中,有不少是双体结构的楼船。其中最大的舟船可载2000多人,甲板宽阔到甚至可以跑马。整个西晋水师的军力高达7万之众,舟棹之盛,自古未有。征吴之事已是箭在弦上。
公元279年,经过羊祜等人的反复上书,确认战前准备充分后,晋武帝下令发20万水陆大军,分6路伐吴。如此大规模的南征行动,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在此前的历史中,基本上不存在依靠长江天险来拱卫自己的地方强权。即便是号称80万大军南下的曹操,也不过是走长江中游的荆州一处。现在,占据绝对力量优势的西晋,则可以肆无忌惮的实施分进合击。
西晋灭吴的功臣羊祜
全面布局
西晋在与东吴的对峙中占据绝对优势
对于此次灭国之战,晋武帝有足够的国力来支撑麾下大军,四面出击。西晋的部署如下:
最东边的军队,由琅琊王司马伷率领,从江苏睢宁直奔安徽滁河流域。
在他的西边,则由安东将军王浑率军,从长江下游的江西进军安徽和县。
豫州刺史王戎带着中路军,从中原地区向河北鄂州进发。
在中路军的西边,平南将军胡奋的部队,由河南向湖北武汉进军。
再往西是镇南大将军杜预,他将从荆州的襄阳出击,直取湖北荆沙。
最后是从巴蜀出发的水军,由益州刺史王濬与巴东监军唐彬率领。沿着长江由西向东,直逼东吴首都——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