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灵者传说

除灵者写me

> 除灵者传说 > 除灵者传说目录

第283章 玉鼎真人(1 / 2)

上一章目 录

我继续说道玉鼎真人,小说《封神演义》中玉鼎真人为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姜子牙的同门师兄,弟子是杨戬。为阐教“十二金仙”之一。道场在玉泉山金霞洞。镇洞之宝是“斩仙剑”。

他曾协助老子、元始天尊等仙会破诛仙阵,又在姜子牙被困瘟神之时及时到来,令徒弟杨戬到火云洞见了三位大帝,从神农之手求得升麻,解救三军于痘疹之厄。

玉鼎真人,住玉泉山金霞洞,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著名的阐教“十二金仙”之一。收个徒儿大大有名,即是三界大名鼎鼎的杨戬。看徒可知师,从其弟子杨戬本事来看,玉鼎真人也定是十二上仙”中的佼佼者。尤其他富有智谋,更是难得。大破诛仙阵,摘得通天教主四剑之一的“陷仙剑”,要知,元始分派摘取四剑之人,定有其过人之处的。同时玉鼎真人有着三寸不烂之舌。在惧留破了赵江的地烈阵后。闻太师在黑麒麟背上,声若巨雷,大叫曰:“惧留孙休走!吾来也!”时玉鼎真人曰:“闻兄不必这等,我辈奉玉虚宫符命下山。身惹红尘,来破十阵;破两阵,倘有八阵未见明白。况原言过斗法,何劳声色,非道中之高明也。”这话只把闻太师说得默默不言。玉鼎真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很顾及同门之谊。在赵公明用定海珠先后打伤赤精子、广成子和道行天尊后,玉鼎真人依旧不顾危险抢来救助同门。其义气可见一般。就连受伤败回后,见同门黄龙真人受难,还亦然的派出了自己的弟子杨戬前去营救。玉鼎真人道法高超,为人又义气,在《第五十八回子牙西岐逢吕岳》中,吕岳等人散布瘟疫,又是玉鼎真人派杨戬去火云洞求药救治众人。在在《第九十回子牙捉神荼郁垒》中。杨戬把孟津事说了一遍,玉鼎真人曰:“此孽障是棋盘山桃精柳鬼,桃柳根盘三十里,采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成气有年。今棋盘山有轩辕庙,庙内有泥塑鬼使,名曰:『千里眼,顺风耳』二怪,托其灵气,目能观看千里,耳能详听千里,千里之外,不能视听也。你可与姜子牙,着人往棋盘山去,将桃柳根盘掘挖,用火焚尽,将轩辕庙二鬼泥身打碎,以绝其灵气之根。再用一重雾,常锁营寨,如此如此,则二鬼自然绝也。”只听发生了什么事情,玉鼎真人便将来龙去脉说了个清楚,玉鼎真人见多识广。

玉鼎真人收有一个实力不在昆仑十二金仙之下的徒弟-杨戬,乃封神演义书中著名神秘人物、道号“清源妙道真君”的杨戬。玉鼎真人战绩较少,实力较难定位。若单凭其客观战绩为标准(斩杀过截教三代门人朱天麟),那其实力就相当普通。

可若换用推理法,凭徒论师为标准。则玉鼎当为昆仑十二仙中最强第一人。在封神演义书中,我们虽然完全可以确定玉鼎懂九转玄功。杨戬一身法力皆由他所授;但同样,我们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玉鼎他会这两门BUG法术。因为变化救黄龙虽由他授计,但实际执行的却是杨戬。

赵公明的定海珠打了别人,也打了玉鼎,玉鼎并没有拥有杨戬那般物理免疫的能力。“懂”与“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玉鼎真人法力高强、根行出色、悟性极高,绝对称得是足智多谋、见多识广。授计杨戬从余元处骗解药;指点杨戬除掉千里眼、顺风耳;暗中吩咐杨戬变化救黄龙真人;周军两次全体中毒他都来帮忙,并指点杨戬去火云洞找解药。而黄龙真人在两次中毒事件到场后,第一句问话内容“杨戬你师父来没来”,也透露了一个隐藏信息——这两次周营危机都被玉鼎真人事先算到,黄龙根本就是他邀来帮忙的!。

封神演义原文第五十九回殷洪下山收四将:玉鼎真人祭起斩仙剑,诛了朱天麟,又来助杨戬、哪吒来战吕岳。

陷仙剑:诛仙四剑中第三把,位于诛仙剑阵西门,后破诛仙阵时后被道行天尊摘走。后归玉鼎真人,于万仙阵中屠戮截教门人。

威力:陷仙到处起红光。小说原文:这般兵器难当其锋,咫尺间斩了二十八宿,顷刻间九曜俱空。

一时玉鼎真人在青羊宫中与众道人谈玄论道

有青云道人进白稽首拱手而问:若夫求道可不供神灵之像?

玉鼎真人曰:神外无救身中本有千万神

青云曰丹朱口神此为身中之神?

正伦舌神此为身中之神?

真人曰:

天地在身

何物不包

道本在心

何物不生

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故无以外求

凡供像者,则是初者

其难聚其神

则以像而形

行礼膜拜,是谓炼聚神之功也

玉鼎真人

焚香者

解秽也

除妄念而清静

以静心而思神至坛

此为邀泽之法也

若想通真,必以心通三界而行持

方可得灵光而遍体

青云再拜曰:

何以心通三界

真人曰:

心通三界者

神观天

身观地

意观水

夫神观天者

存思身居无量高空,则心中自无杂念

身观地者,应事居尘此时便倾刻无所不载

意规水者,则应水之象,随遇而安

久持此,则每于难时,自可招役万神

无像自可凝像

无香自可出烟

是谓五气朝元之初功

是时有漂泊子进而拜曰:

身观地者,应事居尘此时便倾刻无所不载

如何乃是无所不载

玉鼎真人

真人曰:

无所不载者,则要

“慈心下气,恭敬一切“

广博胸襟,包罗万有

则可金光护体

万恼不侵

烦恼皆是自取

清静亦是自积

众生罔求于形式之道

故不得真道,只谓外道也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