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就像是前面说的《西游记》以唐僧取经的故事为线索,刻画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神魔世界。
而众所周知,形象,是社会的投影,全书以唐僧师徒四人为主来进行描写,但对那些阻碍西天取经的妖精们也有不少描述。
比如妖,是一切反常怪异事物的名称。
这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云:“地反物为妖。”
可见这里的“妖”是指自然界中的变异现象转变为专指雀生大鸟、兔舞于市等一些妖异之事。
到了秦汉以后,“妖”的含义由专指自然界中的变异现象转变为专指动植物或无生命者的精灵。
即妖物灵怪之类,《西游记》中的妖即属此意。
不过在《西游记》里的众多妖精中,作者刻画了很多女妖,但由于作品的魔幻色彩、宗教意识遮蔽了人们的目光,因而绝少有人留意那些女妖以及她们身上投射出的曙色。
但需要说明,其实,女性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她们的艺术形象更加负载着复杂多样的社会因子,更值得人关注。
像是这里面的铁扇公主就是《西游记》众多妖精中的一位,虽然作品对她描述不多,她在众妖中也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不太能引起注意。
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形象,却蕴涵了极其丰富的意义,她是妖,却与其它妖截然不同,甚至说是相当另类,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作者的人生观。
比如她身上全无妖性,更多闪现的是人性的光芒,“人味”十足;她遭受了婚姻的悲剧,有时代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因素,她是封建社会下女性的缩影,她的悲剧是封建社会妇女共同的悲剧。
一、另类妖精《西游记》中的妖精们可能存在着某些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
但作品中妖精们并非众妖一面,全无区别,若细细比较一番,就会发现书中有一妖是与众不同,相当另类的,那就是翠云山芭蕉洞的铁扇公主。
(一)容貌另类就美貌而言,铁扇公主无法和那些年轻女妖相比。
像是据统计,在取经路上,对唐僧师徒四人构成威胁,或与他们有直接冲突的女妖共有十一人(伙),她们是。
尸魔白骨夫人(第二十七回),压龙山压龙洞的金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狸(第三十回),灵感大王的义妹斑衣鳜婆(第四十八回)。
还有毒敌山琵琶洞的蝎子精(第五十五回),翠云山芭蕉洞的铁扇公主罗刹女(第五十九回),牛魔王的爱妾玉面公主(第六十回),荆棘岭的杏仙(第六十四回)。
以及盘丝洞的七个蜘蛛精(第七十二回),比丘美后白面狐狸(七十八回),陷空山无底洞的金鼻白毛老鼠精(第八十回),天竺假公主玉兔精(第九十五回)。
其中这些年轻女妖们几乎个个都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琵琶洞蝎子精自称“我美若西施还袅娜”。
包括牛魔王的爱妾“貌若王嫱,颜女楚女。如花解语,似玉生香。高髻堆青身单碧鸦,双睛蘸绿横秋水。湘裙半露弓鞋小,翠袖微舒粉腕长”。
惹得牛魔王抛弃原配,留恋望返;杏仙更生得“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星眼光还彩,娥眉秀又齐。„„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姐姬”。
包括七个蜘蛛精更是“娇脸红霞衬,朱唇绛脂匀。蛾眉横月小,蝉鬓迭云新”,连唐僧也不觉“看得时辰久了”。
白毛老鼠精也“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团团粉面若银盘,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
连骷髅成精的白骨夫人,第一次出现在唐僧面前时,也“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
但铁扇公主罗刹女则是女妖中的一个特例,她“凶比月婆容貌”,根本无法和那些容比西施、貌若王嫱的美丽女妖相比。
(二)阻碍唐僧西去原因另类铁扇公主是唐僧西去阻碍之一,但她并不像别的妖精那样是为求长生不老或欲与唐僧成亲而对唐僧师徒围追堵截。
她自幼修持,以求得道成仙,所以没有借吃唐僧肉成仙的打算;深爱自己的丈夫牛魔王,也避除了想与唐僧成亲的可能。
由此看来,她和唐僧没有直接冲突,既不打算吃其肉也不曾逼亲,她之所以成为唐僧西天取经的阻碍,只是因为孙悟空使其子红孩儿被观音收伏,母子分离不得常见面,无法忍受“几时能见一面”儿子的痛苦,才迁怒于取经人。
为报夺子之仇,她不但不肯借宝扇与他们,让其过火焰山,继续西行,反而与孙悟空大动干戈,反目成仇,成了取经事业上的一大障碍。
(三)行为另类《西游记》里的妖精们在行为上,大多作恶多端,践踏人间礼法,成为一方百姓的危害,但铁扇公主却从未如此,她不残残害生灵,鱼肉百姓,也严守人间礼法,从某种程度上说,她是一个善妖。
1、不残害生灵,鱼肉百姓作为一个妖精,铁扇公主不残害生灵,鱼肉百姓。
因为她的名声在翠云山上并不大,山里的樵夫对她了解不多,似乎她的存在并没有引起当地百姓的注意,可见铁扇公主并不兴风作浪,而是过着一种平淡和谐的生活。
每日在山中修炼,与周围百姓和睦相处,人们“只知她叫做罗刹女,乃大力牛魔王妻也,”。
有一宝贝芭蕉扇“善能熄火,保护那方人家。”
她有法术,会武功,可她并不仗势欺人,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炎热、寸草不生,正是因为她的铁扇“一扇息火,二扇生风,三扇下雨”,人们才得以种植庄稼,生活下去,因此她被尊称为“铁扇仙”、“圣贤”。
因此每提起她的名字,百姓们都有几分敬意,请她出洞时,也要“沐浴虔诚,拜到那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