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于《水浒传》的作者及其版本流变的话,这里也可以简单的给大家科普一下。
首先是《水浒传》的作者,需要说明,这个其实是众说纷纭,但大抵不出罗贯中、施耐庵二人。
像是明高儒《百川书志》所录《水浒传》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
而今所见明本,有题“施耐庵集撰,罗贯中撰修”的(郑振铎藏明嘉靖天都外臣序本残本),有题“中原贯中罗道本名卿父编辑”的(明余氏双峰堂志传评林本)。
由此可见,《水浒传》作者或者单署罗贯中,或者施、罗并署。
罗贯中生平已见《三国演义》一书,施耐庵生平资料极少,关于施耐庵,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托名说。
这是二十年代胡适先生提出的:“施耐庵大概是‘乌有先生’、‘亡是公’一流的人。”
包括鲁迅先生也认为可能是托名。
不过近年来有的学者认为可能是明嘉靖武定侯郭勋门客的托名。
而是宋末元初《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就是《水浒传》的作者。
三是元末明初江苏白驹场人施彦端是《水浒传》的作者。
从陆续发现的《施氏族谱》和淮安王道生撰的《施耐庵墓志铭》等材料和施家桥出土的《施让地券》、《施氏家薄谱》等文物勾勒施耐庵的生平如下。
施耐庵系元末明初人,名子安,又名肇端,字彦端,耐庵是他的又字或者别号。
祖居扬州兴化,后来迁海陵白驹,至顺间“乡贡进士”,流寓钱塘,曾入张士诚幕,张败后隐居白驹著书,避朱元璋征而去淮安,卒,骨殖后来迁葬白驹施家桥。
当然了,还是需要说明,关于以上推测学术界尚有争议。
在中国古代小说名著中,《水浒传》版本最为复杂,可分为繁本(文繁事简本)和简本(文简事繁本)两个系统。
繁本又可以分为百回本,百廿回本和七十回本三种。
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百回繁本,百廿回本有明袁无涯刊本,百廿回本是在百回本基础上,增加了据简本改写的征田虎、王庆故事而成。
七十回繁本是金圣叹用百回繁本作底本的修改删节本,仅取前七十回,并将“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改写为“梁山泊英雄惊恶梦”结束全书。
简本系统较为重要的有明刊本《新刊京本全像插增田虎、王庆忠义水浒传》残本。
《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本,还有雄飞馆“英雄谱”本,“汉宋奇书”本等。
回目不一,有一百二十回、一百十五回、一百二十四回等,均有征田虎、王庆故事。
而长期以来,关于简本、繁本的关系,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三种不同意见,一是简先繁后,认为繁本是在简本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一是繁先简后,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
一是简本和繁本是两个系统,两者同时发展而并存。
并且我们认为《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施耐庵是它的第一作者,简本在前,繁本在后。
水浒故事从流传到《水浒传》成书,到各种版本的出现,前后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时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民间艺人、专业作家都参与了创造;各种社会思潮、文艺思潮都在《水浒传》成书过程中留下了印记。
可以说《水浒传》是民间文学与作家创作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思想与艺术水平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像是《水浒传》中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有深厚的民间文学,像宋江、李逵、鲁智深、武松等人物,“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等故事都是早就在民间流传,它们正是《水浒传》中最精彩、最成功的部分。
由此可见施耐庵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水浒故事的加工创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不仅选择和保留了许多优秀的民间故事,而且对民间故事作了加工、提高,使英雄人物更加光彩夺目。
如《水浒传》描写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这本来是常见的恶霸调戏妇女的社会问题,但作者把这件事与残酷的****,与林冲性格的发展联系起来,展示了林冲“逼上梁山”的过程。
以及《水浒传》中宋江杀阎婆惜的故事与私放晁盖联系在一起,争风吃醋的桃色事件就变成了具有严肃政治斗争内容的故事。
施耐庵把高俅发迹故事放在全书开端,深刻揭示了“乱自上作”的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
先写英雄人物的个人反抗,然后逐步联合,形成一支强大的梁山义军,客观上反映了农民起义“星火燎原”的历史进程。
并且在《水浒传》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既有说话艺人、戏曲作家的精心创造,又有封建文人的润色渲染,这造成了它思想内容的复杂性。
包括在思想艺术上也具有不平衡性。
众所周知,《水浒传》由短篇话本联缀而成,因而结构比较松散,一些情节安排不合理。
如要用宋江、李逵将一些独立的故事连在一起,就让宋江、李逵下山接父亲或母亲,其他头领家眷都是小喽罗接上山的,这就不合情理了。
此外李逵每次下山都要约三事,情节多有重复。
还有就是关于《水浒传》的主题思想也有三种说法:一是农民起义说,二是市民说,三是忠奸斗争说。
这三个观点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
《水浒传》是反映农民起义的,它所刻画的宋江起义有历史事实为依据,作者把这一历史上并不出色的农民起义写得波澜壮阔,高潮迭起,使它成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家喻户晓的农民起义。
在小说中,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革命的社会根源,反映了农民革命的强烈愿望和理想。
以打鱼为生的阮氏三兄弟,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因此他们痛恨那些搜刮地皮的封建官吏:“如今那官司一处处动弹,便害百姓;但一声下乡村来,倒先把好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又要盘缠打发他。”
所以吴用说出劫生辰纲的谋划,他们立刻响应:“若是有识我们的,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