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原走走停停,转眼间又是十几天过去,可眼前的景色还是一成不变的青山绿水,就不单单是无聊了,还出现了一个大问题——粮食吃光了。
要说干粮阿原带得也不算少了,只是看来还是低估了人家所说的“多多”二字的含义。更要命的是,这一路上人烟稀少,往往走上一天也见不到几户人家,更别提村镇集市了,阿原空有不少银钱,却连口吃的也买不着。
有钱花不出去,堂堂大侠又不能要饭,阿原只能在山野间打些山鸡野兔为食,有一顿没一顿地,着实有些狼狈。这让他不由得有些纳闷,那些大侠们行走江湖,都吃什么呢?
又翻了翻《古今侠客传》,书中有道:“古之仁侠只身游历天下,风餐露宿,怀扶危济弱之心,行惩恶扬善之事,百姓自奉餐食酒水以为谢,敬之爱之如父兄。今之侠,或三五成群,或成帮结派,所过之处,如蝗虫过野,大呼小叫,强取豪夺。稍不顺其意,便恶言相向,抡拳拔剑以为威。百姓怒不敢言,厌之恶之如粪蛆。”
阿原这才恍然大悟,顿时大喜。粪蛆自然是不做的,他当循古侠之道,怀那扶危济弱之心,行那惩恶扬善之事。
闭上眼睛,一幕幕动人的场面立刻浮现在眼前:原大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谈笑间挥手降贼,被周围百姓们团团围住,连声说大恩大德无以为报。而他只是淡淡一笑,言道只需备些干粮清水,好早日上路,并执意付钱。百姓们感激涕零,执手不放,相送百里,他放声大笑,一揖而别。
阿原想到酣处,不由得仰天长笑……
于是第二天阿原不再打猎,改为去寻“不平之事”。
可是一天转悠下来,人影儿都见不着几个,哪来的什么不平之事?一天下来就把他饿得前胸贴后背,两眼直冒金星。
想来想去,也只能主动上门问问人家有什么不平之事,再出手相助了。虽说落了下乘,却也不失侠义所为。
打定主意,阿原寻了十几里才找到一间农舍——孤零零的一间草房,木栅栏围出个十丈见方的小院,稀稀落落地种了些菜蔬。阿原特地换上了萌萌作的新衣,束紧了衣带,又把头发在脑后扎起,自认一切完美无缺之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缺把宝剑),这才轻扣柴门,负手而立,只觉心跳得飞快,实是生平少有的激动。
谁知等了半天没有动静,阿原又敲上几下,还是无人应,直到改敲为砸,这才听见“吱呀”一声,从屋里缓缓走出一位老人。
老人须发皆白,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只是皱着眉头,似乎颇为不快。
阿原不曾留意老人的神情,只是心中欢喜,觉得此情此景与书中颇为相似,于是也学足样子,一拱手,朗声笑道:“这位老丈请了。在下阿原,西宁雒国人士,行侠天下,偶经此处……”
谁知那老人听到“西宁雒国人士”已然皱眉,待听到“行侠天下”四字,竟是立马转身,回屋去了。
阿原大吃一惊,还以为他年老耳背听错了,连忙大喊:“老丈,我是侠客啊,侠客!问你有什么不平之事,不是来要饭的!”
老人头也不回地进了屋去,“嘭”地一声关上了房门。
“难道他把我当成‘粪蛆’了?”想到此处,阿原连忙扯着嗓子大喊道:“老人家,别误会。我是古侠!我是古侠啊……”
生平第一件侠事如此收场,阿原的身心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最要命的是压根不知道自己到底哪做错了。总结一番,也只能是这老人独自一人住在山中太久,性情过于孤僻。
又行了十几里路,这次遇上的是一户年轻人家。阿原等那男子走到近前,开了柴门,这才拱手道:“这位大哥,在下名叫阿原,西宁雒国人士,行侠天下,偶经此处……”
结果,那男子顺手关上柴门,唤了妻子进屋去了,只留下目瞪口呆的少侠。
于是,这一晚,初入江湖的少侠又没饭吃……
…………
“这位大叔,在下乃是古侠,行侠天下,偶经……”
“这位大伯,在下乃古之仁侠,深怀扶危济弱之心,行侠天下,偶……”
“这位大婶,在下游历天下,偶经此处,不知你可有不平之事,在下愿为你……”